景观绿化养护是保障绿化景观长期美观、生态稳定的关键环节,涉及植物生长管理、环境维护、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。

景观绿化养护需围绕植物生长需求,开展常态化管理,主要包括以下方面:
1. 灌溉与排水
灌溉原则:根据植物种类(乔木、灌木、地被、草坪等)、土壤湿度及气候调整,遵循 “见干见湿”(土壤表层干燥后再浇水),避免积水或干旱。
乔木 / 灌木:新栽植物前 3 个月需频繁浇水(每周 1-2 次),保证根系湿润;成熟植株可减少频率,干旱季节(夏季)重点补水,冬季控水防寒。
草坪 / 地被:生长季(春、夏)需保持土壤湿润,尤其高温时早晚浇水(避免正午蒸发过快),每次浇透至 10-15cm 深。
特殊植物:喜湿植物(如鸢尾、菖蒲)需保持土壤湿润;耐旱植物(如景天、沙地柏)则需控水防烂根。
排水管理:雨季及时清理排水沟、疏通积水点(如低洼处、种植穴),防止根系缺氧腐烂(尤其肉质根植物,如牡丹、月季)。
2. 施肥管理
施肥时间:春秋季为植物生长旺季(3-5 月、9-10 月),是施肥关键期;夏季高温、冬季低温时减少或停止施肥(避免烧根或徒长)。
肥料选择:
基肥:以有机肥为主(如腐熟的羊粪、堆肥),秋季施入(如乔木根部埋肥),增强土壤肥力。
追肥:生长期施速效肥(如氮磷钾复合肥),促进枝叶生长(氮肥为主)、开花结果(磷钾肥为主);花期前增施磷钾肥(如磷酸二氢钾),延长花期。
施肥方式:
乔木 / 灌木:环状沟施(沿树冠投影边缘挖沟埋肥)、穴施(分散挖穴),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。
草坪 / 地被:撒施后浇水,或结合灌溉用液态肥喷施。
3. 修剪与造型
修剪目的:调整植物形态(保持景观整洁)、促进通风透光(减少病虫害)、控制生长(如防止枝条过密或过度蔓延)。
修剪时间:
落叶植物:休眠期(冬季)修剪为主,减少养分消耗;花灌木需避开花期(如月季开花后剪残花,促进二次开花)。
常绿植物:春末夏初(新梢萌发后)轻度修剪,避免冬季修剪导致冻害。
修剪方法:
乔木:疏除病弱枝、交叉枝,保持主干通直;行道树需控制分枝高度(避免遮挡交通信号)。
灌木:根据造型需求修剪(如球形、篱状),花后剪去残花,促进分枝(如紫薇 “截干促花”)。
草坪:定期修剪(高度根据品种调整,如冷季型草坪留茬 5-8cm,暖季型 3-5cm),避免一次剪去超过 1/3 高度,防止斑秃。
地被与藤本:及时清除枯黄枝叶,藤本植物(如爬山虎、紫藤)需引导枝条攀爬,疏除过密藤蔓。
4. 土壤管理
松土与除草:
松土:每年春秋季对乔木、灌木根部周围松土(深度 5-10cm),打破土壤板结,增强透气性。
除草:及时清除杂草(人工拔除或用除草剂,注意避开植物根系),避免杂草争夺水分、养分,尤其草坪和幼苗区需高频除草。
土壤改良:对盐碱化、黏重土壤,可添加腐叶土、河沙、有机肥调节,提升土壤肥力和排水性(如种植喜酸性植物时,可施硫磺粉降低 pH 值)。
5. 病虫害防治
预防为主:
加强植物健康管理(合理施肥、修剪,增强抗性),避免过度密植导致通风差。
定期巡查,发现病叶、虫枝及时清除并销毁(如白粉病叶片、蚜虫聚集的枝条)。
常见病虫害及处理:
病害:白粉病(叶片发白粉层,用多菌灵喷施)、黑斑病(叶片黑斑,用代森锰锌防治)、根腐病(根系腐烂,需控水并灌根恶霉灵)。
虫害:蚜虫、红蜘蛛(刺吸汁液,用吡虫啉、阿维菌素喷雾);天牛、蛴螬(蛀食树干或根系,人工钩杀或注入敌敌畏乳油);蛾类幼虫(啃食叶片,用氯氰菊酯防治)。
环保防治:优先采用生物防治(如释放瓢虫治蚜虫)、物理防治(黄板诱杀飞虫、灯光诱杀蛾类),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的影响。
6. 防寒与防晒
防寒措施:
低温地区(北方冬季):乔木树干涂白(生石灰 + 硫磺,防冻裂、防虫害)、包裹保温棉(如香樟、广玉兰等常绿乔木);灌木可搭建防风障,地被覆盖秸秆或地膜。
不耐寒植物(如三角梅、扶桑):移入室内或温室,或修剪后覆土防冻。
防晒措施:
夏季高温时,新栽植物(尤其幼苗)搭建遮阳网(遮光率 50%),避免叶片灼伤;草坪可早晚喷水降温,减少蒸腾失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