园林设计改造是在现有园林基础上,通过优化布局、更新植物、完善功能等手段,提升园林的生态性、观赏性和实用性,使其更符合使用者需求与时代审美。

现在来看一下园林设计改造的核心步骤有哪些方面?
1. 现状调研与问题诊断
现场勘查:记录现有植物种类 / 生长状态、硬质景观(铺装、亭台、水景)破损情况、排水系统(是否积水)、光照条件、使用者行为(如居民常聚集的区域)。
问题梳理:常见问题包括:植物过密导致通风透光差、铺装破损积水、功能区缺失(如无儿童活动区)、设施老化(如座椅损坏)、生态性差(如大面积硬化地面)。
2. 明确改造目标与定位
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改造方向,例如:
老旧小区园林:从 “单纯绿化” 转向 “全龄友好社区空间”,增设儿童游乐区、健身区、邻里交流平台。
城市公园:从 “观赏性园林” 升级为 “生态 + 休闲” 复合空间,增加科普标识、生态湿地、应急避难功能。
私家庭院:根据业主喜好,从 “杂乱种植” 改为 “日式枯山水”“现代简约” 等主题风格,兼顾观赏性与私密性。
3. 方案设计与细化
功能分区:划分核心区(如中心广场)、活动区(儿童游乐、健身)、休憩区(林下座椅、观景亭)、生态区(植物群落、水景)等,确保各区域动线连贯。
植物改造:
疏伐过密植物,补种乡土树种(如南方选香樟、桂树,北方选国槐、白蜡),搭配花灌木(月季、紫薇)和地被(麦冬、酢浆草),形成 “乔 - 灌 - 草” 立体群落。
移除病虫害植物、入侵物种(如加拿大一枝黄花),保留古树名木并设置保护围栏。
硬质景观更新:
破损铺装替换为透水砖、青石板,解决积水问题;
老旧亭台、廊架翻新,更换腐朽木材,保留原有结构特色;
增设生态水景(如浅水池、溪流),搭配水生植物(菖蒲、睡莲),提升景观活力。
设施完善:根据功能区需求添加座椅、垃圾桶、照明灯具、指示牌,儿童区增加安全地垫、游乐设施(滑梯、秋千),健身区配备健身器材。
4. 施工与验收
施工阶段:先进行场地清理(移除杂草、垃圾),再按 “先地下后地上” 原则施工(如改造排水管道→铺设铺装→种植植物),避免重复施工。
验收重点:植物成活率、铺装平整度、设施安全性(如游乐设施牢固性)、排水效果(雨后无积水)。
5. 后期养护规划
制定植物修剪、浇水、施肥计划,明确设施维护责任(如物业定期检修灯具、座椅),确保改造效果长期保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