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化养护施工是保障绿化植物健康生长、维持景观效果、延长绿地使用寿命的核心工作,涵盖从植物定植后到长期维护的全流程,需遵循 “科学养护、按需管理” 原则,根据植物种类(乔木、灌木、花卉、草坪等)、生长阶段及季节变化制定差异化方案。

绿化养护并非单一作业,而是 “监测 - 干预 - 维护 - 优化” 的循环过程,核心流程可分为 3 个阶段:
1. 初期养护(定植后 1-2 年,关键成活期)
此阶段目标是确保植物根系恢复、成活定株,重点关注 “缓苗” 和 “基础生长环境搭建”,具体工作如下:
水分管理:遵循 “少量多次、浇透浇匀” 原则,乔木需在根部做直径 1-1.5m 的树盘(防止积水),新栽乔木前 3 个月每周浇水 1-2 次,高温时增加叶面喷雾(避免正午浇水);灌木、花卉需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,草坪需避免干旱导致枯黄。
支撑固定:乔木(胸径≥5cm)需设三角支撑或四角支撑,支撑点高度 1.2-1.5m(避免磨伤树皮,需垫软布),支撑期 6-12 个月(根据根系恢复情况拆除)。
防寒防晒:北方地区冬季需对乔木(尤其是常绿乔木如油松、女贞)缠草绳或保温棉,根部堆土 30-50cm 防冻;夏季对新栽苗木(如玉兰、樱花)搭建遮阳网(遮光率 50%),防止叶片灼伤。
补植修复:定植后 1 个月内检查成活率,对枯萎、死亡植株及时补植(补植时需与原植株品种、规格一致,补植后加强养护)。
2. 中期养护(定植后 2-5 年,生长旺盛期)
此阶段植物根系已稳定,目标是塑造景观形态、促进健康生长,重点在 “修剪、施肥、病虫害预防”:
形态修剪:根据植物功能(观赏、行道、绿篱)调整树形,乔木需疏除病弱枝、交叉枝、过密枝,保持主干通直;灌木(如冬青、黄杨)需修剪成整齐绿篱或造型(如球形、圆柱形),修剪高度每月控制在新梢生长量的 1/3 以内;花卉(如月季、鸢尾)需及时剪除残花(花后修剪),促进二次开花。
科学施肥:按 “春施氮肥、秋施磷钾肥” 原则,乔木每年施肥 2 次(3-4 月施尿素 / 复合肥,9-10 月施腐熟有机肥如羊粪、堆肥),施肥量按胸径计算(每 cm 胸径施复合肥 50-80g,穴施于树冠投影区);灌木、草坪每 2-3 个月施 1 次速效肥(如草坪专用肥),避免过量导致徒长。
土壤改良:每年春季(3-4 月)对板结土壤进行中耕松土(深度 5-10cm,避免伤根),沙质土壤需添加腐叶土改善保水保肥性,黏重土壤需掺河沙增强排水性;酸性植物(如杜鹃、山茶)每半年浇 1 次硫酸亚铁溶液(浓度 0.2%),调节土壤 pH 值(保持 5.5-6.5)。
3. 长期养护(定植 5 年以上,成熟稳定期)
此阶段植物进入稳定生长,目标是维持景观效果、预防衰退,重点在 “定期维护、老化修复”:
常规维护:每月巡查植株状态,及时清理落叶、杂草(杂草高度不超过 10cm,避免与植物争肥);乔木每 2-3 年进行 1 次 “疏伐”(移除过密、老化植株),保证通风透光;草坪每年修剪 4-6 次(留茬高度:冷季型草 5-8cm,暖季型草 3-5cm)。
老化修复:对乔木(如法桐、国槐)的老化根系,可在树冠投影区开沟(深度 30cm),埋入腐熟有机肥 + 生根剂,促进新根生长;灌木、花卉若出现 “空秃”,可通过 “回缩修剪”(剪至健康分枝处)刺激萌发新梢;草坪出现斑秃时,需先清除枯草层,再撒播同品种草种 + 覆盖薄土,浇水保湿至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