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化园林设计是结合生态原理、功能需求与美学表达,对城市公园、居住区绿地、校园景观、商业广场等空间进行植物配置、景观布局及设施规划的综合性工作。

其核心目标是打造 “生态健康、功能实用、视觉美观、人文适配” 的绿色空间,同时满足使用者休闲、社交、生态调节等多重需求,广泛应用于城市更新、地产开发、公共设施配套等领域。
绿化园林设计需按 “调研 - 方案 - 深化 - 施工 - 养护” 的流程推进,每个阶段均有明确目标与输出成果:
1. 前期调研与分析(设计基础)
场地调研:
自然条件:测量地形标高(确定排水方向)、土壤类型(沙土 / 黏土,影响植物选择)、光照时长(区分向阳 / 背阴区)、水源条件(是否有天然水体或市政供水);
周边环境:调研周边建筑风格(确保园林与建筑协调)、交通流量(临街区域需强化降噪设计)、使用者群体(如居住区需考虑老人、儿童需求);
政策规范:确认当地绿化指标(如居住区绿地率≥30%、公园绿地服务半径≤500m)、古树名木保护要求、市政管线位置(避免设计冲突)。
输出成果:《场地调研报告》《现状分析图》(含地形、植被、交通等标注)。
2. 方案设计阶段(创意落地)
功能分区规划:根据调研结果划分核心功能区(如休闲区、生态区、活动区),绘制《功能分区图》;
总平面布局:确定园路走向、水体位置、建筑 / 设施(如亭、廊、座椅)的布局,标注主要植物组团,绘制《总平面图》(比例 1:200-1:500);
意向表达:制作《景观意向图》(如植物搭配效果、节点效果图)、《设计说明》(阐述设计理念、生态策略、经济指标);
初步成本估算:根据植物、材料、设施选型,估算总造价(如公园绿地单方造价约 300-800 元 /㎡,视配置等级调整)。
输出成果:《方案设计文本》(含总平、意向图、说明、成本)。
3. 深化设计阶段(技术落地)
植物配置设计:
绘制《植物配置图》:标注每种植物的品种、规格(胸径、高度、冠幅)、数量、种植位置,例如:“香樟,胸径 15cm,高度 6m,冠幅 4m,数量 20 株,种植于主园路两侧”;
编制《植物清单》:明确苗木来源、养护要求(如是否需要防寒、浇水频率);
硬质景观设计:
园路:确定路面材料(如沥青、透水砖、石板)、厚度、排水坡度(≥1%),绘制《园路施工图》;
设施:设计座椅、廊架、水景、照明等的尺寸、材质(如防腐木座椅、不锈钢廊架),绘制《设施详图》;
水电设计:规划灌溉系统(如滴灌、喷灌,覆盖所有植物区)、照明系统(主园路用庭院灯、草坪用草坪灯)、给排水系统(雨水收集 / 排水管网),绘制《水电施工图》。
输出成果:《深化设计施工图》(含植物、硬质、水电)、《材料清单》《工程量清单》。
4. 施工与验收阶段(落地执行)
施工配合:设计师需现场交底(向施工方说明设计意图),定期巡查(解决施工中的细节问题,如植物间距调整、材料替换);
关键节点把控:
土方工程:确保地形坡度符合排水要求(避免积水);
植物种植:按 “适期种植” 原则(落叶树秋冬种、常绿树春秋种),种植穴尺寸需比土球大 30cm,回填土需掺有机肥;
设施安装:确保照明、灌溉系统通电通水正常,座椅、廊架安装牢固;
验收:按《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(CJJ/T82-2012)验收,重点检查:
植物成活率(≥95% 为合格);
硬质景观质量(如路面平整度、设施安全性);
生态功能(如排水是否顺畅、照明是否覆盖关键区域)。
5. 后期养护阶段(可持续性保障)
植物养护:
浇水:新植苗木前 3 个月每周浇 1 次水,后期按需浇水(耐旱植物减少频率);
修剪:乔木每年修剪 1-2 次(疏除病弱枝),灌木按造型修剪(如绿篱每月修剪 1 次);
病虫害防治:优先生物防治(如引入天敌),必要时用低毒农药;
设施维护:定期检查座椅、照明、灌溉系统,及时修复损坏部件;
长期更新:每 3-5 年对老化植物(如长势衰退的灌木)进行更换,优化植物配置,确保景观效果持久。